为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保障夏粮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条锈病、蚜虫、吸浆虫等重大病虫,兼顾麦蜘蛛、棉铃虫、麦叶蜂、根腐病等。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60%以上。
二、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抓住重大病虫草、重点地区、关键时期,开展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强化绿色防控、科学用药,提高防控效果,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
三、技术要点
(一)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控纹枯病与茎基腐病,兼顾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等。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蜡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进行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病株率达5%时,选用对路药剂的单剂及其复配剂进行防治,药剂品种详见《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农〔2023〕31号),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对麦蜘蛛,当33.3厘米单行虫量达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对蚜虫,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在病虫防控的同时,可结合当地苗情,适当添加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如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氨基寡糖素、二氢卟吩铁、噻苯隆、多效唑等,控制旺苗徒长,促进弱苗转壮,提高小麦植株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
杂草防控要抓住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这一关键节点,坚持“治早治小”的原则,对草龄较大和田间墒情较差的地块适当增加用水量。要根据杂草种类科学选择对路农药、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交替使用和合理混配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农药。要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农药,严禁乱用、滥用使用除草剂,不建议使用甲基二磺隆,小麦拔节后禁止使用除草剂。对用药不及时、化学防控效果不好地块,要及时进行人工拔除。
(二)小麦孕穗-扬花期。重点防控赤霉病、吸浆虫,兼顾麦蚜、白粉病、条锈病等。赤霉病坚持立足预防、适期用药的防控策略。
1.适期用药。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关键时期,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赤霉病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针对吸浆虫,重点应做好成虫期防治,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药剂喷雾,重发区间隔3天再施1次药,确保防治效果。
2.对路用药。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麦区,停止使用多菌灵,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叶菌唑、丙唑·戊唑醇等单剂及其复配制剂,并注重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
(三)小麦扬花-灌浆成熟期。重点控制麦蚜、白粉病、条锈病等。
1.实施“一喷三防”。选用氟环唑、苯醚甲环唑、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菌剂、杀虫剂,并与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免疫诱抗剂等科学混用,药肥混喷,综合施药,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实现一喷多效。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
2.适时抢收。小麦成熟收获期,及时收割、晾晒,如遇阴雨天气,应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赤霉病菌再度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